《有的人》是六年级的最后一篇课文,是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作的一首现代诗,也是我国现代新诗中的名篇。诗的副标题“纪念鲁迅有感”表明了写作原因,一个“感”字提挈全诗。这首诗篇幅精短,结构明晰,语言朴素凝练,表达艺术高超,洋溢着对鲁迅先生的无比崇敬、热情赞颂的真挚情感。
【资料图】
这首诗表现出鲜明的层次美、结构美、照应美,运用了对比、对称、照应、反复、化用等多种手法,表现力非常强。
本文的教学资源梳理如下:
第一,“总—分”式结构。全诗共七节,第一节总领全诗。这一节用“有的人活着,他已经死了”两句来揭露反动统治者如同“行尸走肉”一般,这两句总领后面六节的前两句;用“有的人死了,他还活着”两句来讴歌鲁迅先生“虽死犹生”的精神品质,这两句总领后面六节诗的后两句。
第二,一词多义的用法。第一节诗中的两个“活”和两个“死”,各有不同意思。第一个“活”是指肉体的活,是“行尸走肉”,第二个“活”是指精神“永垂不朽”;第一个“死”是指“缺少灵魂”,第二个“死”是指“肉体的死”。
第三,运用反复手法。“有的人”在文中出现了8次,从而形成抒情的线索,每一次出现,都唤起人们对某一种人形象的回忆,而连续出现的两个“有的人”的形象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。
第四,运用对比手法。这首诗通篇对比,节节对比,每一节的前两句和后两句都构成了鲜明的对比,前两句揭露反动统治者丑恶的嘴脸;后两句赞颂鲁迅先生无私的精神。这两种人相互对照和映衬,因此而使其中卑劣的更卑,劣伟大的更伟大,抒发了诗人爱憎分明的情感。
第五,照应手法。诗歌的第2、3、4节分别和5、6、7节诗照应,前面的描述行为,后面的描述结果。这种手法首先是极具冲击力,把几种行为铺排出来,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,引发读者思考;再把不同的结果铺排出来,和读者产生共鸣,极具震撼效果。
第六,化用诗文的手法。作者在诗中两处化用了鲁迅先生的诗文:“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”源于鲁迅诗句“俯首甘为孺子牛”;“情愿作野草,等着地下的火烧”则源于鲁迅《野草·题辞》中“我自爱我的野草,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。地火在地下运行,奔突;熔岩一旦喷出,将烧尽一切野草,以及乔木,于是并且无可朽腐”数句。化用鲁迅诗文以讴歌鲁迅精神,亲切又鲜明,能更透彻更贴切地表达诗作的主题。通过一首诗,品析多种写作手法,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。
第七,哲理之美。作者对不同人生进行了精致而形象的抽象与提炼——“有的人活着,他已经死了;有的人死了,他还活着”,极富思辨色彩,将说理和抒情完美地融合在一起,表现出深刻的哲理性。虽然诗的副标题说明是为纪念鲁迅而作,但通篇渗透出来的,是关于人生意义的哲理。
基于以上的教学资源和现代诗的特点,我们在设计教学时可以运用“读写结合”的方法。用一个课时,完成诗歌的朗读、背诵、理解、习写。可以设计以下学习任务:
教学铺垫:点示鲁迅精神,介绍臧克家和写作背景,介绍本诗的影响;朗读有关鲁迅的语录。
1.横眉冷对千夫指,俯首甘为孺子牛。
2.地火在地下运行、奔突;熔岩一旦喷出,将烧尽一切野草,以及乔木,于是并且无可朽腐。但我坦然,欣然。我将大笑,我将歌唱。
任务一:朗读背诵
任务二:品味手法
任务三:句式习写
“任务一”对课文进行朗读背诵,理解诗的内容,感受诗中情感。
1.学生自由朗读课文。
2.老师范读,学生听读。
3.师生合作,多种形式演读。
4.给支架交流对诗歌情感的理解。
5.反复背诵课文。
“任务二”从不同角度品读课文,学习多种手法。
1.老师做示范分析对比手法。
2.学生选择品析结构之美、反复之美、照应之美、哲理之美、化用之美……
3.交流,分享,点评。
4.老师总结,学生笔记。
“任务三”组织学生用“有的人……;有的人……”写话,练习运用对比手法表现生活哲理。
老师示例:
1.有的人对着夕阳叹息悔恨;有的人迎着朝霞努力奋进。
2.有的人因为失去了星星而低头流泪,结果又失去了月亮;有的人失去了月亮却继续翘首注目,他很快就迎来了朝阳。
Copyright © 2015-2022 北冰洋频道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沪ICP备2020036824号-3 联系邮箱:562 66 29@qq.com